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在学流派时,什么都没学会,先把毛病学得挺像”

卢文勤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在这里不再具体地说学习哪些流派要注意哪些问题,而是想再一次提醒一下人们学习传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京剧里也常借用艺术界的一句行话,即“模仿一定要神似,而不单单是形似”。学流派唱念一定要学习他的基本发声方法,不能只从表面上亦步亦趋逐字逐句地模拟。有人曾经问我谁唱得最像余叔岩,我认为杨宝森和晚年孟小冬最象。


余叔岩、孟小冬、李少春师徒合影

 

 关于孟小冬像余,恐怕没有什么争议,而对杨宝森,则可能有人认为他已发展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其实大家可以听听余叔岩晚年塌中以后所灌的两张二黄唱片《捉放宿店》和《沙桥饯别》,就会发现余很象杨宝森。


 话当然不能这样反过来说,但此二张唱片使人听了之后确有此实感。这证明了杨之学余系“神似”,仅管外表与余有所不同,但其发声演唱方法继承了余的精神实质。


杨宝森之《战樊城》


 其次,在学流派时,一定要学习其菁华部分,而有的人在学流派时,什么都没学会,却先把毛病学得挺像,这种学习方法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学习流派,既要专于一派,又不能拘泥于一派,否则不能旁收博采集思广益,也不能融会贯通,最后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为这些自成流派的大师们,他们本身就是既学得老师的技艺,而又绝不是仅仅维持师承的原貌。且从历史上来看,大多数人师承面都较广,至少二人以上,否则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流派。


 但我们也反对学流派浅尝辄止的态度,对前人的劳动知识结晶尚未学到手就想另创流派,其结果谓之标新立异则可,谓之具有一定造诣的一个好的流派则未必,若想超过前人更是不可能的事。


余叔岩吊嗓


 有时还会把前辈们早就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个人实践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才有可能超过前人,也就是要在很好地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好的流派来。


(《京剧声乐研究》)


- 历史推荐 -


中国京剧的“戏报艺术”:表面进化,骨子里日渐衰落

梅兰芳和崔承喜1945年关于舞蹈的对话

许姬传:忆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梅兰芳先生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观赏梅兰芳《刺虎》之警卫记忆

京剧里的“走边”是什么?到底有几种形式?

说“捧角”:伶人红不红,都是命运际遇,不可强求

由昆曲衰落不堪,想到幼时所听梆子戏

梅兰芳先生教授《霸王别姬》之舞剑

谈听戏:不懂戏偏要听,就该老实规矩,不该台下起哄

北京停闭的戏园:随社会演变,不得不同归于尽

旧影|孟小冬的旦角扮相是什么样的?

晚年的精品(记程砚秋老师的《三击掌》和《英台抗婚》)

谈四大名旦:“常有天赋嗓音极透亮者偏欲学程,实错误也”

老画家陈之佛先生谈京剧:“作画有工笔和写意,京戏也一样”

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1930年《戏剧月刊》征文揭晓第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